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(以下簡稱“海西州”)副州長姜軍12日下午在海西州援青十周年特色產業(yè)推介會上表示,目前柴達木盆地已探明鈉鹽3216.17億噸,居中國首位。
青海全省約百萬億元(人民幣,下同)礦產資源潛在價值中,鈉鹽、芒硝、鋰礦、鉀鹽、鎂鹽等11種鹽湖礦產潛在總值占該省礦產資源潛在總值的九成之多。而該省鹽湖礦產資源主要蘊藏在中國“聚寶盆”柴達木盆地青海省海西州。
據姜軍介紹,柴達木盆地鹽湖資源富集,共有大大小小的鹽湖33個,總面積達3萬多平方公里,其中已探明鈉鹽3216.17億噸,居中國首位,素有“中國大鹽湖”之稱的察爾汗鹽湖里的氯化鈉足夠全球70億人吃2000年。
同時,以豐富的鹽湖資源為支撐,目前海西州已形成450萬噸純堿、170萬噸工業(yè)鹽、32萬噸食用鹽產能,純堿產量在中國的占比達到13.5%,構建形成了“原鹽—純堿、燒堿—食用純堿、合成洗滌劑、ADC發(fā)泡劑等堿系產品”產業(yè)鏈,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“堿都”和食用湖鹽生產基地。
“柴達木盆地舉世聞名,現已發(fā)現礦產111種,探明儲量的有90種,其中鉀、鈉、鎂、鋰、石棉、芒硝、石灰?guī)r礦儲量居全國首位,且具有儲量大、品位高、類型全、分布集中、資源組合好等特點,潛在經濟價值在188萬億元以上,是青海省資源開發(fā)和經濟發(fā)展的重點地區(qū)。”姜軍說,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海西也是中國最大的鉀肥生產基地,目前已形成800萬噸氯化鉀、100萬噸硫酸鉀、80萬噸硫酸鉀鎂肥、30萬噸硝酸鉀生產能力,鉀肥產量在中國的占比達到81.8%,構建形成“鹽湖鹵水—粗光鹵石—氯化鉀—硝酸鉀/碳酸鉀—復合肥/水溶專用肥”產業(yè)鏈,實現了由鉀肥產業(yè)向鉀鹽精細化工方向延伸。
姜軍表示,海西州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,為招商引資、項目建設和企業(yè)發(fā)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。并積極營造安商、富商、留商的良好發(fā)展環(huán)境,著力構建“親”“清”新型政商關系,走出了一條特色明顯、品牌響亮、健康有序的循環(huán)經濟發(fā)展之路。(中國新聞網)